刊頭

2014年6月22日 星期日

2014 06 06 神奇石滬 由澎湖傳遍世界的捕魚手段 吳淑莉 039

澎湖海濱的神秘線條
    夏天的台灣海峽海水湛藍,這時如果你搭飛機飛越澎湖上空,就會驚訝地發現,碧藍的海面上凸顯出許多黑色的神秘線條,這些線條巨大無比,與其相比旁邊的漁船都顯得十分渺小;而且它們有著圓弧形、螺旋狀等多種複雜的形狀和走向,可以清楚地辨別出人工的痕跡。這些線條是已經消失的遠古部族的圖騰嗎?它們有著怎樣的功用和意義?
    1999年,我來到澎湖工作,於是得以近距離觀察這些線條:這是一道道由玄武岩石塊混合珊瑚礁壘起來的長堤,上面長滿牡蠣、藤壺、笠螺以及許多不知名的介殼類生物。再近一點觀察,我發現這些玄武岩石塊僅僅是互相砌嵌在一起,其間並未發現任何鐵索、黏合劑等外物來牽連固定,那麼它們為什麼能在潮來潮往的海濱屹立不倒呢?它們是什麼人構築的?又有著什麼樣的用途呢?因為附近沒有找到人來詢問,我的心裡滿是狐疑。
    後來,有友人邀我前往澎湖最南方的七美嶼,在這裡我看到了一段優美而充滿神秘氣息的線條:它由兩個心形與兩條圓弧組合而成,在其中一個圓弧的尾端還有著半螺旋狀的捲曲,遠遠望去像是一串美麗的項鏈,項鏈墜則是兩顆心套在一起。友人告訴我它叫「雙心石滬」,被視為愛情的象徵,我看到很多年輕的男女對著它照相,並用雙手比出心心相印的形狀。「石滬」,我知道了這些神秘線條的名字,但關於它們的種種疑問還是沒有獲得解答。
石滬,潮間帶的捕魚智慧
    2005年,我參加了澎湖地方機關推動的石滬體驗活動,這才知道,石滬其實是用來捕魚的建築。也就在這一年,因為興趣與機緣的關係,我一頭栽進了石滬的探索之路,經過6年,漸漸揭開了澎湖石滬的神秘面紗。
    石滬是利用漲退潮的原理來捕魚的,漲潮時,魚群會跟隨潮水進入滬堤內,以滬堤上與間隙中的藻類、螺貝類、螃蟹類、仔稚魚類為食;等到退潮時,由於水位下降,滬堤高聳,魚群難以躍出,就被困在了滬堤內,這時漁人就能以網圍捕,大穫豐收。「漁獲多時,滬房中滿滿都是魚,腳踏入其中,是沒有多少水的。」直至今日仍有很多澎湖的耆老在傳頌著當年的神奇事跡,「赤馬村的石滬曾捕穫一尾超過400斤的大鯊魚,那鯊魚是追逐著一種叫紅甘的大魚闖入石滬中的;吉貝嶼或是赤崁村一些石滬,一夜間就能捕穫上萬斤的丁香魚、象魚。」
    筆者的研究團隊於2005—2010年間曾進行澎湖石滬的調查工作,結果發現澎湖320公里長的海岸線上,扣除港口及水深無法造滬的地區,竟然分佈有將近600口的石滬。且澎湖列島因為地形、方向、潮流等因素的不同,愈往北端的島嶼,潮間帶愈寬廣,其石滬的數量也愈多,形狀也愈加變化多端。澎湖的石滬大抵有三種主要的類型,分別為弧形石堤、單滬房石滬與雙滬房石滬。通常弧形石堤常緊鄰海濱,位於海水較淺處,因此常常被稱為「淺坪滬」,這個「坪」是指潮間帶海蝕平台的意思;也有因為形狀的關係,常稱呼為「畚箕滬」或是「圓籠仔圈」。而心形的石滬,就稱為「滬房」,有滬房的石滬,常常建造於離岸距離較遠處,因為水深、距離遠,所以常稱為「深滬」或是「外滬」。滬房的主要功能是集魚,它裡面通常是石滬水最深的地方,潮水退時,魚就不得不移往其中。為了讓魚無法遊出石滬外面,連接滬房的弧形石堤(當地人稱為「伸腳」,意思是滬房長腳一般)常常在尾端要有一段半螺旋狀的捲曲(當地人稱為「螺仔尾」),使魚沿著石堤的形狀,又繞回了石滬內。
    澎湖的石滬中,小型石滬滬堤長度由十餘米至數十米不等,有時也會超過100米,較大型的石滬常常超過二三百米,甚至有些超過500米或1000米,紅螺村的「大滬」總長就接近3公里。滬堤的高度則與水深成正比,通常為滿潮位的八分高,所以離陸地越近滬堤越低,一般介於1至3米之間。滬堤的寬度則大抵相仿,約為180厘米左右,當然也有結構較為龐大的石滬,其滬堤寬達250厘米以上。
    修築石滬時,首先需要先尋覓採石地點,再將石材採掘成適合的尺寸,為了抵禦風浪,這些石材常達三五十斤以上,有的甚至超過百斤;然後將石材堆置於岸邊,再乘著漲潮時,以竹筏或是漁船將石材運至建滬處;等潮水稍退時,利用水的浮力搬運石材至適當的位置,再以鐵錘或鐵斧略加修整,然後用鐵鍬或是繩索調整方向,使石材相互「咬角」固定;最後在石材的間隙處以較小的石材或是珊瑚礁填入並用鐵錘敲實,因為珊瑚礁的主要成分是碳酸鈣,遇水會分解成碳酸氫鈣,這就會對岩縫起到一定的固結作用。而此後,當牡蠣等介殼類生物在滬堤上附著時,也增加了石材間的摩擦力,加強了石滬抵禦風浪的能力。修築石滬時還有一些小細節需要注意,石滬的外部,為了抵擋海浪的侵襲,常修整成半圓弧狀;內部則為了讓魚無法跳躍,要修整成聳立的垂直面。
    與網魚、毒魚相比,用石滬來捕魚,在生態保育與適度休養等方面有著無可比擬的優點。石滬是遵循著潮汐的規律來守「滬」待「魚」的,它享受著自然的饋贈,卻不會有網魚那樣過度捕撈的危險;構築石滬的石材是純天然的,沒有水泥等人工化學黏著劑的參與,不會對水質產生破壞;而石滬之內其實是一個生機盎然的潮池,適合各種仔稚魚、蝦蟹苗的成長,無意中成了培育海洋生物幼苗的溫床;再者,石滬建造在潮間帶上,成了另外一種形式的離岸堤,不但對於海濱起了保護作用,而且減緩了風浪對於陸地的侵襲。
不僅是謀生手段,也是一種文化的象徵
    在潮間帶建造這些可以抵擋風浪甚至是颱風的大型石滬,往往需要耗費巨大的人力與漫長的時間,吉貝嶼東北邊離岸最遠的「凹滬」,全長700多米,光建造就花了十餘年的時間。所以修築一個石滬,往往需要一個宗族、社裡或是整個村的人力投入,這就使得石滬的經營與管理,變成了社區內與每個人休戚相關的大事。而漁獲的多寡則取決於設滬的位置、技術與規模,甚至於無形的超自然力量。所以圍繞石滬形成了特殊的撈捕、維護、分配、繼承與質押機制,甚至還有宗教性的拜滬儀式,祭祀特定神明,形成特殊信仰。石滬維繫了漁業社會的人際脈絡,成為了珊瑚礁島嶼文化的一種重要特徵。
    在機械動力船舶尚未發展的時期,澎湖居民沒有石滬就等於沒有營生的資具,無法立業也無法成家。當時婚嫁的聘禮與條件,常以擁有石滬的股份來衡量。由於石滬的巨大利益,使得管理制度變得非常重要,澎湖巡滬的輪替與更換稱為「滬匣」,即按照抽籤的順序逐日輪流,當輪到巡滬日時,滬房的權力屬於中簽者,其餘人僅能在自己的範圍內捕魚。重新抽籤更換「滬匣」的時間,由各村裡自定,常與村裡、宮廟神明的日期相合。雖然石滬股份因出資、人力多寡而有大小之分,但常留有公股,隸屬於宮廟、宗祠或村裡所有,以便照顧弱勢,或用於修築廟宇以及其他公共設施。
遠隔萬里的地方
卻出現了近乎完全相同的石滬
    隨著對澎湖石滬的深入研究,我發現不僅僅在澎湖,相似的捕魚構造在世界各地都有出現,以「滬」捕魚其實是一種古老的世界性的漁獵活動!在世界各地它們被通稱為魚滬(fish weirs)。這種捕魚方式究竟起源於何處何時?目前尚無定論,但有證據表明,以「滬」捕魚可能從石器時代的某個階段就已經存在了。
    在日本、韓國、斐濟、澳大利亞、新西蘭、夏威夷群島以及密克羅尼西亞、美拉尼西亞、波利尼西亞島群中,我都找到了與澎湖極其相似的石滬。更讓我驚訝的是,在加拿大渥太華的博物館中,我看到了一幅拍攝於19世紀的照片,照片中的愛斯基摩人正利用石頭圍成矮堤,讓鮭魚困於石牆圍成的淺窪中,然後以漁叉加以捕捉,這分明也是石滬。
    除了石滬外,還有許多木質結構的魚滬。5300年以前美國波士頓的貝克灣為潮間帶淺灘,考古證據發現,在貝克灣的泥灘中曾存在超過20萬支木樁構成的魚滬區。在加拿大溫哥華考伊琴河流域、美洲東部森林的印第安人居住區以及英國的海濱,都可以看到木頭建造的魚滬;在南非的科西灣、突尼斯的加貝斯灣、貝寧以及其他一些西非國家都可以看到用棕櫚樹幹製成的「蝦」滬;而在中國大陸以及越南、泰國等東南亞國家,常見的魚滬則是用竹子製成。
    為什麼世界上相隔了千山萬水的不同地區,卻出現了如此相似的捕魚方式呢?目前學術界有兩種說法,一種觀點認為,這是人類在相同的環境中由觀察而學習來的一種生存技巧,因為環境、目標大致相同,因此不約而同地演化出相同的生存手段。
    另一種觀點則認為,出現在世界各地的魚滬,是文化傳播與相互學習的結果,其證據則在於萬變不離其宗,所有魚滬的原理、場域都很類似,尤其南島語族所在的濱海地區,均有成熟的石滬技藝,而且石滬經營管理的方式也都非常類似。特別是太平洋島嶼石滬的經營管理與澎湖近乎完全相同,均採用股份方式,也有照顧、分享的機制;夏威夷的石滬,雖大多屬於酋長所有,但是人民可以通過勞動分享漁獲,酋長也會視社區人民的需求,給予必要的照顧。如果不是學習與文化傳播的結果,很難解釋這一現象。
    日本的西村朝日太郎博士曾認為,石滬是與珊瑚礁生態系統相關聯的漁撈文化的特徵之一。它的傳播路徑為,從遠古時代,自波利尼西亞到美拉尼西亞,然後傳到菲律賓、台灣等太平洋西域島嶼,再經沖繩諸島向九州傳播。但是國際知名學者戴蒙德於2000年發表了一篇關於南島語族遷徙的論文,認為南島語族在5500年前從台灣開始擴散到東太平洋。對照著戴蒙德提出的南島語族傳播的路線,我發現石滬的分佈地域與南島語族遷徙路線,幾乎是完全重疊的。因此,很有可能石滬這項技藝,是隨著南島語族的遷徙而傳播的,而此後移民澎湖的漢人,則在既有的基礎上,加以改良與演進。那麼我們是否可以大膽地猜測,澎湖正是石滬最初的起源地,這樣也就可以解釋,為什麼澎湖的石滬不僅種類豐富,而且數量之大、密度之高,都堪稱世界之最。
今天,隨著人口的不斷上升,人們對漁獲量的需求也日益殷切。因此,傳統的守株待兔式的石滬已經顯得不合時宜,再加上科技的發展、撈捕技術與裝備的不斷創新,作為捕魚手段,石滬終將走向衰頹荒廢。但是作為一種文化遺跡,作為人類漁業文明的「活化石」,這些殘存於河流、濱海之地的謎一樣神奇線條,永遠值得我們去欣賞、去保護、去珍惜。


資料來源:http://hk.dili360.com/news_details.asp?classId=41&id=1252

2014 06 06 西嶼鄉石滬概況 吳淑莉 039

西嶼鄉的外形好似一尾頭部朝東的海馬,北部在跨海大橋以西的海域礁棚較廣,東部面臨澎湖內灣,除了二崁海域外,礁棚皆屬短淺,西部面臨開放的外海,以池西灣及學仔尾半島淺坪最盛,南部的外垵海域多屬垂宜下降海崖,礁棚並不發達。
  西嶼鄉一向半農半漁,地理建滬的條件並不優越,全鄉石浘共142口分屬11個村,真是是村村有石滬。最多的是由池東、池西兩村合稱的小池角,以49口掄元,大池23口,外垵19口緊隨在後,連最袖珍的小門村都有擁有兩口滬。
  石滬的類型以最原始最簡單的弧形石堤居多,共達101口,幾乎占了鄉滬總數的72%,除了二崁的舊滬,小池角的大滬、大池的大滬為超過300公尺以上的大型石浘外,其餘皆屬小型的畚箕滬。單滬房石滬23口,以竹灣的外潭542公尺居首,超過300公尺的也僅有6口,雙滬房石滬則僅見於竹灣新潭滬210公尺。整體而言,西嶼石滬總數雖佔全澎1/4強,但也屬於中小型滬。
  目前除了赤馬、垵兩村石滬仍保持較完整外,大池石滬已破損逾半,橫礁、合界、竹灣、二崁、小池、外垵均破壞嚴重,幾近於廢棄狀態,老祖先們殫竭慮的文化遺產淪落到如此地步,到底誰該怨誰?
序號村里名稱
1
2
3
4
5
6


資料來源:http://www.daweir.npu.edu.tw/calculate01.php

2014年6月7日 星期六

2014 06 06 漁滬的源起與分布 吳淑莉 039

一、漁滬的源起與分布

漁滬(fish weir或tidal weir)為一種古老的世界性漁獵構造,根據現有文獻的推測,漁滬的出現,最早可能為石器時代。這類的結構在世界各地的淡水與潮間帶區域均有分佈,其技法有許多種,包括使用各種材質建構成不同形狀的構造物,其功能主要在攔截水流並限制魚類的行動。這種構造物的名稱在西北美洲的海濱稱為weirs、其他地區則有fish traps、tidal traps、kraals、guides、leads、pounds、impoundments、fish fences、fish ponds及其他許多說法。

目前已知有漁滬文化的地區,包括日本、韓國、臺灣、中國大陸、菲律賓、泰國、越南、印尼、柬埔寨、印度、斯里蘭卡、太平洋諸島、夏威夷、澳洲、紐西蘭、英國、非洲,甚至美國、加拿大都有分佈。由漁滬文化分布的跨國際現象看來,這種原始的漁獵技藝與結構,應該是人類文明發展的智慧見證,也是珍貴的文化遺產與文化景觀。

二、石滬為漁滬技藝的特殊形式

世界各國的漁滬,其構築材質大多因地制宜,可區分成植物材、石材或人工材質等三大類,而石滬(stone fish weir)為漁滬技藝中較為特殊的一種形式,因為採用天然的石材或珊瑚礁建構,材料間並未使用任何人工黏著劑,僅依素材的形狀斟酌堆砌或小規模修整,故名石滬,在日本稱為石垣或石干見,韓國古時稱為石防簾。通常建構在河海交會口,或海濱潮間帶地區。石滬的建造因為需要抵禦風浪與潮水的變化,因此常堆疊成高約1公尺半或甚至達2公尺以上的圓弧形石牆,並且在末端捲屈成螺旋形,較複雜的則增加一個集魚用的滬房,甚至兩個滬房,並且因應捕魚所需,而發展出滬門、滬梯、滬牙、魚井、狹區…等構造。由於石滬分佈與發展的地區,與南島語族遷徙的路線有高度的重疊,再加上採捕文化與建造形式非常雷同,因此筆者推測石滬文化很可能為南島語族漁業文化的共同特徵之一,但尚待更多的證據加以支持。
石滬的構造名稱(以澎湖單滬房石滬為例)

三、石滬的建構條件

石滬發展的條件,通常有以下幾個要素:
1.「有建構的材料」:如石材(例如玄武岩、礫石、卵石)或珊瑚礁等,如此才可做為建造石滬的素材;
2.「有足夠的潮差」:如此才可利用漲退潮的原理,吸引魚群進入石滬中而被捕獲;
3.「有強大的風浪」:因為天候差與海浪猛,因此魚群較容易趨入石滬內躲避;
4.「有廣大的礁棚」:因為珊瑚礁淺棚廣大,使魚即使退潮也因滯留潮間帶而受困於石滬中。此外由於有較為堅硬的珊瑚礁岩底質,因此石滬可以建構在礁岩上,而不容易因為潮水流動或沙質流失而影響基礎;
5.「有迴游性魚類」:迴游性魚類因為攝食的需要,會追逐小魚或因採食藻類而進入潮間帶,進而受困於石滬中。數量龐大的洄游性魚類,也是建造石滬的必要條件,如此才有足夠的經濟誘因;
6.「有足夠的人力」:早期機械動力不發達的時代,石滬的石材須配合潮汐以人工搬運至適當的位置堆砌,因此需耗費數年甚至十餘年方竟其功,所以人力是建構石滬的必要條件之一;
7.「有管理的制度」:石滬既然集合眾人之力所建,其收成又受潮汐季節變化而更迭,因此獲益的利潤分配與修繕的責任義務,變成一種約定俗成的縝密分工,成為石滬永續利用的必要機制。

四、澎湖石滬的源起

我國古代漁法據『詩經』記載,當時有網、釣、罟、罭、汕、笱、罶、罩、潛、梁等許多種捕撈技藝。漢代已形成了箔旋類的定置漁具,到了東晉,漁民在松江口創造了一種用「瀘」捕魚的方法,即列竹柵於海邊,利用潮水漲落以攔捕魚類,這種漁法在上海稱為「滬」。唐代長江下游,「滬」是主要的捕魚工具之一。以後「滬」向其他地區發展,方式名稱又有了改變,例如捕捉螃蟹的稱為「蟹籪」,捕捉魚類的稱為「魚籪」…等。明朝初年,朝廷曾下令「片帆寸板不許下海」。清朝以後,嘉靖三十年後倭患起,海禁更嚴。明清兩朝還曾實行遷海,外海島嶼更劃為禁地,「要蕩平房屋,必使島無一人」,否則「殺死勿論」。因此澎湖首座石滬建於何時何處,因年代久遠文獻闕如已不可考。
七美雙心石滬

澎湖石滬的最早記載,出現於清康熙三十五年(西元1696年)高拱乾纂的臺灣府志賦役:「澎湖有…大滬2口、小滬20口…納雜稅」;雍正六年(西元1728年)的清查則增加小滬34口、雍正八年(1730年)又增加小滬半口(文獻中未交待何謂半口),雍正十一年(1733年)再增加小滬18口;到了乾隆六年(1741年)時,澎湖有大滬2口、小滬72口半、乾隆二十九年(1764年)澎湖志略載:「澎湖大滬2口、小滬73口半」;光緒十九年(1893年)林豪編著澎湖廳志:「澎湖有大滬2口、小滬76口半」。另據澎湖廳志風俗篇記載:「滬用石碎圍,築海坪之中,水滿魚藏其內,水汐則捕之。滬者,於海坪潮漲所及處,周圍築石岸,高一、二尺,留缺為門,兩旁豎木柱、掛小網柱上,截塞岸門。潮漲淹沒滬岸,魚蛤隨漲入滬。潮退水由滬門出,魚蛤為網所阻。寬者為大滬,狹者為小滬」。由於石滬的建造曠日費時且耗費人力,因此由以上文獻推估,澎湖石滬的建造應更早於西元1696年,迄今已超過300餘年。

2014 06 06 澎湖石滬的數量 吳淑莉 039

三、澎湖石滬的數量

澎湖石滬的數量,由清康熙時期的22口,到清末時期漸次發展為78.5口,日據大正六年(西元1917年),澎湖水產會調查澎湖石滬合計有314口,昭和十三年(西元1938年)的石滬漁業權登記則有284件。臺灣光復後,西元1950年政府核發的石滬漁業權執照有149件;1957年澎湖登記的石滬有192口。

為何光復後石滬數量反而減少?可能與持有人怠於辦理石滬漁業權登記或是機械動力船舶發展,改採經濟捕撈有關。近年來,澎湖石滬的數量則以洪國雄老師於1999年完成的調查較為精確,全澎湖縣的石滬共計有558口,如果再加上漏查補登的石滬16口,其總數應在574口以上。

筆者的研究團隊於2005~2006年間,對於部分地區的石滬又進行了一次清查,發現遺漏及新建的石滬又增加了13口,總計澎湖石滬數量的紀錄可推進至587口,2008~2009年則對於剩餘地區的石滬再進行實地調查,結果發現澎湖石滬的數量可推進至592口之多,若再加上口述流傳但實際查無遺跡的石滬,澎湖的石滬數量恐怕在600口以上。以澎湖320公里長的海岸線,扣掉港口及水深無法造滬的地區,竟然分佈有將近600口的石滬,其密度與數量,堪稱世界之最,絕對具備登錄為世界文化遺產的潛力。


四、澎湖石滬的漁獲

澎湖石滬漁獲的種類相當豐富,根據1999年洪國雄先生的田野調查,發現有下列各種魚類:海荷鯨(丁香)、印度小公魚(堯仔)、臭肉塭(臭肉)、里尾砂魺(青鱗)、中華鰆(梳齒,大耳)、巴鰹(花煙)、紅甘鯵(紅甘、竹午)、銅鏡鯵(巴攏)、臭肚魚(象耳、羊尾)、鮸魚(鮸)、斑都鮭(兵葉仔)、拉洋鯵、三線雞魚(雞魚)、花身雞魚(邦伍)、四線雞魚(花身仔)、扁鶴魚箴(學仔,或稱圓學)、斑魚箴(水針)、奧奈鑽嘴(垵米)、雙帶鳥尾冬(鳥尾冬)、大鱗鰡(小腦,粗鱗烏仔)、白帶魚(白帶)、六班刺河魨(刺規)、南洋銀漢魚(定鱗)、鰻鯰(沙毛)、青嘴龍占(青嘴仔)、扇魷(柔魚)、甲殼烏賊(墨魚)、玳琩石斑(繪仔)、蘭勃鮀魚(開基)、光鰓雀鯛(厚殼仔)、六線雀鯛(花翎仔、加撥婆)、鯙類(錢鰻)、魟類(魴仔、魴、燕仔)、鯊魚類(沙魚)、海龜類…等多種。

在漁獲盛產的年代,建造良好的石滬往往可以在一個潮汐中捕獲上百斤甚至上千斤的魚。聽石滬的耆老言,當時有「卡魚」的石滬,魚多的幾乎看不到水,整個石滬充滿魚,因此滬主常常可以一夜致富,甚至因此興建洋房的,徒增現代人許多想像。以筆者的經驗,個人曾在石滬調查時,發現滬房內有數不清的丁香仔稚魚,也親眼見過滬房內有數十尾花煙迴游,顯見傳聞應該不虛。


五、澎湖石滬的分佈

澎湖群島在日據時代的紀錄有64座島嶼,但據2004年的最新調查,總計有90個島嶼,其分佈水域最長約60公里、最寬約40公里,水深大抵北淺南深,因此愈往北端的島嶼,潮間帶愈寬廣,其石滬的數量也愈多。

以澎湖的一市五鄉而言,北方的白沙鄉,石滬數量最多,尤其吉貝島自古有「石滬故鄉」之稱,據2006年的調查全島周邊有92口之多,為石滬分佈最多的島嶼。其次為西方的西嶼鄉,再其次才是東方的湖西鄉與中間的馬公市,而位居南方的離島則最少(表1)。

澎湖石滬的最北端為目斗嶼的3口石滬,最南則是七美島的雙心石滬。由於七美雙心石滬邊有一個極為適合眺望的石崖,因此使雙心石滬因為視覺高點的優勢,而有「地球上最美麗的人文景觀」的封號,進而成為澎湖的觀光意象,被當地形塑成浪漫愛情的象徵。
 表1、澎湖近年來石滬調查數量統計表
鄉市
馬公市
湖西鄉
白沙鄉
西嶼鄉
望安鄉
七美鄉
總計
1999年調查石滬數
78
83
251
142
3
1
558
1999年補遺石滬數
0
7
1
5
3
0
16
2006年新發現石滬
1
0
6
0
0
0
7
2009年新發現石滬
0
3
2
0
0
0
5
總計石滬數
79
93
266
147
6
1
592

2014 06 06 澎湖石滬的價值 吳淑莉 039

一、澎湖石滬的價值
林文鎮老師曾認為澎湖石滬具備有:早期經濟命脈、最早生態工法以及社區總體營造先河等三種價值。

1.「早期經濟命脈」:在機械動力船舶尚未發展的年代,澎湖這類資源匱乏的島嶼,沒有石滬等於沒有營生的資具,無法成家也無法立業。當時的石滬與田、厝同樣具備不動產的屬性,可以質借、抵押、買賣,甚至做為遺產分家的標的,也是嫁娶或是論交的衡量基準。這項特性一直到1960年以後,才慢慢改變。以1950年為例,當年澎湖全縣的漁獲,石滬產值就佔了77%,顯見當時石滬漁業的重要性。

2.「最早生態工法」:誠如前述,石滬的堆砌並未使用任何人工黏著劑,因此石滬並不會有人工製劑的汙染,且石材表面粗糙並留有間繫,因此成為附生貝殼類(例如石蚵、藤壺)與藻類的生長溫床,並因而增加結構的強度。由於有穩定的食物與孔隙,也變成為仔稚魚成長的最好場所。

3.「社區總體營造先河」:由於石滬的建構需要許多人力的整合,因此洪國雄老師曾指出,在石滬的建造與分工方面,可分成選定股東、選定滬位、石材取得、石材載運、施工時段、施工法則、石滬維修、祭拜石滬等八項,這些工作均需要石滬的擁有者共同承擔與分享,因此石滬常與宗族、宮廟、村莊甚或鄰里有密切的關係,並形成一種學習、傳承與自我管理的機制,為當時島嶼文化的一種特徵。

二、澎湖石滬的種類
澎湖的石滬因為地形、方向、潮流等因素的不同,其形狀也不盡相同,但主要可分成三種類型,分別為弧形石滬、單滬房石滬與雙滬房石滬。
1.「弧形石滬」:古稱「淺坪滬」,乃指沒有滬房的石滬,因其外形如弧,又稱為「畚箕滬」或「圓籠仔圈」,通常建於淺水區且大多離高潮線較近,所以吉貝人又稱之為「高滬」;
2.「單滬房石滬」:指的是有一個滬房的石滬,通常建於水位較深的地區,因而也有人稱之為「深滬」。
3.「雙滬房石滬」:則為有兩個滬房的石滬,又稱「雙聯滬」,吉貝、牛心灣及七美的雙滬房石滬於構造上又有所不同,有些滬房是一前一後,有些則是一左一右。依筆者研究團隊的調查,澎湖的石滬型態以弧形石滬所佔比例最高(約佔49%),其次為單滬房石滬(約佔32%),雙滬房石滬最少(僅有3%);尚有16%的石滬,因過度的毀損僅剩遺跡,已無法辨識其原來的型態。

2014年6月6日 星期五

2014 06 06 吉貝石滬文化館 吳淑莉 039

文化館介紹:
 該館成立目標為藉著研究、整理吉貝嶼的石滬文化,推展石滬生態、景觀及文化等活動,以促進石滬漁業的轉型及永續經營。石滬是珊瑚礁棚漁業文化的特色之一,遍佈全澎湖群島,石滬的類型大約相同,基本上都有一個集魚的「滬房」及導魚的「伸腳」兩側的伸腳則根據魚的游動慣性而設計成「捲尾」的造型,使魚兒游的進來,卻游不出去,其為先民補魚之智慧結晶。
該館設立目標是透過石滬的傳統漁撈組織,實現社區總體營造的理念:石滬為傳承百年以上的非正式漁撈組織,曾經是早期漁村社會組隻的重要基礎,具有強化地方血緣及地緣社群網絡的功能,如今因為石滬漁業的逐漸荒廢而日趨式微。所以以鼓勵各石滬原有的組織成員,參與石滬文化館的整修規劃與施作,重振石滬漁撈組織的功能,並進一步轉化為營造社區的動力。
館內目前展示內容分為靜態展示及多媒體影片播放方式,若有機會前往吉貝島遊玩,別忘了花一些時間參觀本館,讓旅行更為豐富及知性
歷史沿革:
吉貝嶼是澎湖縣白沙鄉最北端一個有人居的島嶼,由於島上可農作的土地稀少,因此島上居民自古即以漁業為主要的產業活動。因早期漁船設備尚未發達,故當地居民便於島嶼周圍修建了八十幾口石滬,來從事採集漁業,而成為獨步全球的漁業特色。這此石滬仍有三分之一在使用中,為了保存傳統的石滬文化,因此特別設立了「吉貝石滬文化館」。
館舍將利用吉貝嶼東南岸的吉貝旅客服務中心及觀光遊艇碼頭到吉貝沙尾間的潮間帶海域。展示場地也分為室內展示館及現場展示園區。在室內展示區部份,將請當地文史團體並結合石滬業者及專家學者針對石滬的資料做蒐集,並加以整理後做內部展示;另也培訓解說員及義工,以鼓勵當地民眾的參與。在現場展示園區部分,及以現場的石滬展示為主,讓民眾能實際感受到早期傳統的石滬漁撈。更計劃辦理「石滬祭」文化觀光活動,配合農曆十月十日的水仙王生日來辦理開幕,將有一連串的拜滬祭祀、石滬文物解說、石滬補魚體驗等活動,讓參與的民眾能親身體驗澎湖的石滬文化。
希望能透過石滬的傳統漁撈組織,來參與石滬文化館的規劃和運作,以重振石滬漁撈組織的功能。更希望由文化館的展示來保存石滬文化的歷史價值,進而透過展示來充實觀光資源,而成為以石滬文化的主題式觀光來開發新的旅遊景點。
參觀資訊
館舍名稱:吉貝石滬文化館
開放時間:09:00~16:30〈4月1日至10月31日〉
休館日:每週三休館
票價:免費參觀
導覽:
連絡電話:06-9911487
地址:884澎湖縣白沙鄉吉貝村182-2號

2014 06 06 吉貝石滬 吳淑莉 039

石滬漁業是一種在潮間帶上疊砌石堤,以便在退潮時阻斷洄游魚群的退路,把魚兒圍困在石堤內來捕撈的陷阱漁法,只有潮間帶遼闊,風浪強、潮差大,石材取得容易的地方才得以發展。據了解,全世界只有日本、琉球群島、台灣,及太平洋的部分珊瑚礁群島等少數地區有石滬漁業,而澎湖則可能是石滬最發達的地方。


目前澎湖各地的石滬總數,約有580口之多,其中有88口分佈在吉貝嶼四週。吉貝嶼的石滬無論是數目還是密度都居於全縣之冠,先民就靠著這一畦畦的「海田」,胼手胝足的養活世世代代的子孫。因此吉貝不但是當之無愧的「石滬的故鄉」,更是設立石滬文化館的最理想基地。建造石滬就像成立一家公司,必須先募集股東,擬訂合夥的契約,再合力或分段來填造。股東人數多寡完全看石滬的大小及工程的難易而定,其捕魚權則以抽籤的方式,來排定輪流的順序,吉貝人大多在每年的七月底重新抽籤。捕魚權的交接,則以日為單位,每天從0時起到24時止的捕魚權都屬於同一位股東。可以說是澎湖一項最具代表性的產業文化。





資料來源:http://www.shihu.org.tw/

2014 06 06 七美頂隙滬 吳淑莉 039

七美雙心石滬又稱為頂隙滬,因為石滬就位於頂隙漁港旁。石滬籌建主人顏恭先生打造這座石滬的時候,或許心中盤算的是在秋冬東北季風強勁時節,無法出海捕魚,可以利用石滬增加一些漁獲,以維持家庭的經濟,難以料到幾十年後會成為廣告與政府發展觀光行銷的取景,以及熱戀情人海誓山盟的熱門景點。世界著名的澎湖雙心石滬已正式列入文化景觀,數百年的歷史文化資產受到保護,澎湖保育團體大為振奮,這些年來正在全力推動,希望將全澎湖500多座石滬都納入地景保護行列,打造一個極罕見的澎湖石滬故鄉。
在眾多石滬中以雙心石滬最出名,這是七美鄉唯一的一座石滬,由吉貝島人外號「芭樂師」設計,最初只有一個滬房,後來因為颱風摧殘崩塌,於1937年重新規劃建造完成。雙心石滬是澎湖石滬群中保存最完整,更是享譽國際的世界級旅遊景點,連續勇奪澎湖美景票選第一名,澎湖縣文化局將之正式列入文化景觀保護,獲各方及保育團體的熱烈迴響,文化局也開始展開雙心石滬修護工作,未來也計劃結合當地社區發展休閒漁業,開創石滬的第二春。

七美石滬,七美雙心石滬為雙滬房滬,是七美的地標,全國獨一無二。

七美嶼頂隙空照圖。


資料來源:
owObject.aspx?id=0b81a1f92d0b81da1ee00b81dac9ed0b81daca16" style="background-color: transparent;">http://edresource.nmns.edu.tw/ShowObject.aspx?id=0b81a1f92d0b81da1ee00b81dac9ed0b81daca16

2014 06 06 雙心石滬 吳淑莉 039

雙心石滬簡介

雙心石滬位於澎湖縣七美鄉東湖村頂隙北面海崖下,因此又稱『頂隙滬』,已有700多年的悠久歷史,利用玄武岩及珊瑚礁在潮間帶築成的捕魚石牆,也是一種海中陷阱,特殊景觀的休閒漁業也為這美麗的島嶼,紀錄下永恆的浪漫傳說。澎湖雙心石滬是澎湖目前保存最完整和最美麗的石滬。

石滬簡介

石滬是一種收藏在台灣澎湖群島間,潮間帶上的大型典藏品,為一種傳統陷阱漁法,最早出現在新石器時代,澎湖的石滬極可能是全世界密度最高、數量最多,全縣石滬總數達580餘個,是珊瑚礁棚漁業文化的特色;石滬是在潮間帶區域堆砌弧形石牆,構成主要分為滬堤、滬房、滬門、魚井等部份,利用海水漲潮時會淹覆石牆頂部並且帶來魚群,退潮時海水流走而魚群便會困在石牆內,原理就是潮水漲退及魚群迴游特性,在波動的海面上築起一道道的
弧形石牆,工程十分浩大,不僅可能要利用全村裡的居民,更要歷經數年或是數十年以上才能完成。
  

澎湖石滬季

澎湖石滬季的活動是澎湖觀光的盛事,讓遊客體驗了特殊石滬之旅,邀請藝人表演,並舉辨開鑼儀式,其它尚有石滬捕撈體驗,遊客可以在退潮時跟著滬主進入滬房內撈陷在滬內的魚群,搭配澎湖美食嘉年華等等活動,場面十分盛大,讓石滬資源成為澎湖絕佳的人文類觀光資源,帶動了澎湖觀光。

澎湖海島風情

澎湖縣島嶼眾多、海洋資源豐富,著名的旅遊景點例如天后宮、螃蟹博物館、跨海大橋、漁人碼頭、吉貝島、鯨魚洞、赤崁碼頭等等,是民眾消暑、觀海、賞豚的好去處,水上活動的種類相當豐富像是香蕉船、水上摩托車、水上拖曳傘等等刺激的娛樂設施,遊客也可搭乘玻璃船欣賞海底美景或近海浮潛與魚兒做近距離的互動都會讓你愛上澎湖喔!

這是一般遊客平常會站在山崖上居高臨下水拍攝的雙心石滬

 
資料來源:http://travel.network.com.tw/tourguide/point/showpage/1087.html

2014 06 06 澎湖石滬 039 吳淑莉

石滬為澎湖的一種人與大海相互依存的捕魚方法,因有兩座心狀石滬而得雙心石滬美名。原理為利用潮汐起落,在潮間帶堆砌兩道長圓弧形堤岸,從淺水處一路延長至深水處,在深水處盡頭向內做成彎鉤狀。漲潮時,魚群順著海水進入石滬中覓食海藻;退潮後,石堤已高於海面,魚迴游至捲曲處被阻,困於滬內,漁民藉此捕捉漁獲。 全世界石滬約不到六百口,在澳洲、夏威夷、密克羅尼西亞、芬蘭等都有文獻。亞洲則日本、琉球群島、台灣、泰國等太平洋諸島都有石滬的分佈。澎湖縣現有五百七十四口以上石滬,吉貝村佔了八十八座,為世界密度最高。                                                                                                                
建造石滬像成立一間公司一樣,需要團體的合力經營。一開始先募股,擬訂契約,再由股東來修建石滬,募股的對象以親族為優先,其次才尋找有地緣關係的鄰里。 石滬的股份數依其規模而定,多在十股上下,股東依自己能力來認養股份的額度,可多人合認一股,也可以一人擁有多股。其中負責人稱代表者。 石滬屬定置漁業,建造完成時代表者需向政府農業科登記五年換證一次並繳交印花稅,等政府評估通過且公告一個月後,使可發予漁業權執照。
  



 資料來源:http://zh.wikipedia.org/zh-tw/%E6%BE%8E%E6%B9%96%E7%9F%B3%E6%BB%AC

2014年4月23日 星期三

2014 04 24海邊常見藻類(吳淑莉039)

厚葉馬尾藻
藻體圓柱形,""狀體厚革質,邊緣具粗鋸齒,頂端部份形成雙重鋸齒。氣胞倒卵形或球形,直徑約0.81公分

南方團扇藻

藻體膜狀呈扇形,由兩層細胞所構成,有時縱裂成扇形片,背而黃褐色,腹而覆有一層石灰質,故稍呈灰白色。(各地普遍分布﹔另有葉狀體較小,且成群密生之小團扇藻
蘘藻
藻體球狀或半球形,中空且稍凹凸不平,呈黃或黃褐色。

海木耳
藻體扁平葉狀,呈紅色或黃綠色,成叉狀或不規則分歧,以一小盤狀附著器附著於礁石上。

龍鬚菜
藻體直立,分枝不規則,分枝叢生排列,略呈傘形。基部有盤狀固著器,根棒狀,呈黃棕色或微綠色。節間為上粗下細的
資料來源:http://www.jhes.km.edu.tw/902005/contc/Ame3-108.htm

2014 04 24 自然生態(吳淑莉039)

海膽
海膽最大的特徵是那帶有刺的硬殼。那些硬刺用作保護,可能含有毒的疼痛。液,引致火燒一般

海膽大多以海藻為食,但也有以附著動物,如海綿、苔蘚動物及海鞘等為食的。牠們的口位於身體底部,有高度進化的雙顎及角狀的牙齒。肛門在身體的上方,有些品種會有一個半透明球狀的排泄殖腔。海膽的管足比較長,用來爬行、呼吸、排泄及感應環境。

陽燧足
典型的陽遂足海星有五隻腕及一個中央盤。牠們是海星的近親,主要的分別在於: {1}牠們只有一組獨立器官在中央盤內;{2}牠們的口部位於中央盤底部,但沒有肛門。陽遂足海星的水維管系統只用來覓食,不用來走動。 
    一般來說,陽遂足海星以細小生物或有機碎屑為食。排列於牠們腕上的腕針可分泌粘液,用來捕捉微生物及粘著碎屑食物。陽遂足海星在日間大多隱藏在岩石裂隙,有些甚至藏於珊瑚及海綿上,待晚間才出來活動。

二齒魨
河魨中,四齒魨科魚類在台灣俗稱鬼仔魚、規魚等,另二齒魨科魚類因其會吸入海水或空
氣而膨脹鼓起,故又稱為氣球魚吹肚魚。河魨自古在中國黃海、渤海和東海即
盛產很多,且由於暗紋河魨(Takifuguobscurus,暗紋多紀魨)產卵時會溯河而上,因此中國古代稱其為江豚,後來在宋朝改稱為河豚,意謂從江河中捕撈之此種魚類,其美味猶如當時陸上最美味之豚肉。目前其名稱為避免與海豚相混,故已改為河魨
海葵

海葵,具有吸盤狀足部的腔腸動物。

    海葵的外表長得像一朵花,大多生長在淺水的礁區,在潮間帶的岩縫或潮池中都常可發現到,牠們的基盤功用就像吸盤,能使軀體附著在岩石上。其色彩通常很鮮豔,無數的觸手像花瓣一樣,通常單獨生活,具有強壯的身體和許多帶刺細胞的長觸手,利用腕狀的觸手捕食並將食物捉入消化道,以小型甲殼類、軟體動物和魚等小動物為食。


石磺
素食動物。棲於潮間帶下部。在遮蔽河口地區的石上。棕色、肩平及無殼。堅韌的身體來防止脫水。背部長滿疣。當潮退外露時,能使用肺 部呼吸空氣。

2014年4月22日 星期二

2014 04 23潮間帶常見生物(吳淑莉039)


海蟑


  • 海蟑螂是本海域海岸地帶最常見的甲殼類之一,牠們身體上下扁平,長約2-4公分,常被誤以為是一種昆蟲,事實上牠們具七對附肢,屬甲殼動物的等腳目,海蟑螂大多成群在礫石縫隙間活動,也可爬入水中避敵,以吃食各種藻類碎片,有機垃圾為生。

招潮蟹


  • 背甲寬約 1.5-3公分。背甲略成矩形,但後方較窄,背側緣不明顯,表面有隆起。額窄。眼窩下緣具有小鋸齒。雄性兩螯兩腳大小差異顯著,大螯掌節外側佈滿顆粒,不可動指外緣具一縱走溝,基部具一突出的三角齒。小螯兩指細長且扁平。雌性兩螯腳小而對稱   

                 海星

  •  




  • 海星的五角對稱是最顯著的。雖然海星大多有五根腕,但腕的長度及數目視乎品種,甚至個體而定,並不一致。海星的身體有五個相同的部分,每一部份有一組獨立的器官,可各自獨立運作。牠們的口部位於身體底部中央,而肛門則位於上端。大多海星都是捕獵者,牠們的食物種類繁多,由附在岩石上的有機物至海綿及貝類。最嗅名遠播的海星是刺冠海星,以瑚蟲為食, 能在短時間內破壞大量珊瑚    

  • 海參
       

  • 海參為大型海產無脊椎動物,屬棘皮動物門,行動緩慢,逃離污染源的能力很差,因此只要環境及水質有太大的改變,海參就無法生存。海參行有性繁殖也行橫分裂的無性繁殖,環境變得惡劣了,海參會排腸自割
  • 軟海綿

  • 於軟海綿科,海綿體呈橘紅色,質地柔軟,以團塊狀生長在岩石上,表面有許多小凸起及一些小出水孔。
  • 資料來源:http://www.jhes.km.edu.tw/902005/contc/Ame3-601.htm

2014 04 23潮間帶生物的適應(吳淑莉039)

潮間帶的特性
潮水漲退潮之間的區域稱為『潮間帶』。潮間帶是地球上海陸交界的地帶,受潮汐的影響,每天會有兩次被海水淹沒,也有兩次會暴露在空氣中。因此,生活在海邊潮間帶的各種生物,必須具備某些特殊的本領,去適應這種海陸遽變的環境,才能生生不息的繁衍下去。
1)潮汐 某特定時間內,海平面呈周期性且可預測之漲落潮稱為潮汐。這是影響潮間帶生物最重要的因素。造成潮汐的原因相當複雜,包括太陽及月亮的引力,地球的地心引力或動力與地球自轉離心力的向量合力所造成,再加上各地海底地形及風力之不同而略有不同。聰明的人類似乎也發現......原來潮汐是月亮和地球玩的遊戲。 潮汐對海洋生物最大的影響,主要看退潮後生物暴露在空氣的時間長短,及當時氣溫的高低,或為一天的中午或半夜。此二因素不但可決定生物是否會脫水乾燥而死,也決定海洋生物可在水中攝食的時間長短。 一般而言,潮汐常有規律性,故許多沿岸生物在生理、生殖行為上都會有節律性的現象。
2)溫度 大洋之中的水溫相當穩定,而潮間帶地區水溫變化則十分劇烈,且常超過生物高溫容忍的範圍。有時雖不會馬上就死,但會使他們的體質變弱,更易受到其他因子的二次傷害。
3)波浪 影響海洋生物分為兩方面,一為機械式的衝擊或沖刷力,可剝離或沖走許多固生或棲身在潮間帶之生物,在沙石海岸甚至可改變其地形與生物分佈;其次為波浪可延伸潮間帶的範圍,使潮間帶之生物可分佈到更上緣的碎波以及增加溶氧。

4)鹽度 鹽度變化對生物的影響來自兩方面,一是低潮時下大雨,使潮間帶特別是潮池之海水遽降;其次是白天低潮時間,水份蒸發快而使潮池中之海水鹽度遽增。
潮間帶生物的適應
潮間帶的生物為了適應此區環境的遽變,牠們的身體組織也演變出一套生存之道,描述如下:
1)抗旱 可動性的動物防止離水時水份減少的最簡單方法就是躲入陰暗潮濕的洞穴、縫隙或是草叢中,牠們可以自行選擇最適和的小地方。 固生性的海藻則只有藉助身體組織的高耐旱性,等到下次潮水來時再迅速吸水復原。固生性之動物如藤壺,在低潮時緊閉殼來保住水份;海葵及水螅則會分泌黏液來防止水份散失;在泥沙地的潮間帶生物則多半鑽入地下的管穴中。
2)熱平衡 潮間帶生物在極熱和極冷的環境中也有行為和構造上的特殊適應,由於潮間帶的溫度變化多半接近生物的致死高溫而非致死低溫,所以生物體所發展的熱平衡機制常是為了抗熱而非抗寒。如貝殼上的凹凸皺紋可增加散熱之表面積(愈靠近潮上帶的貝殼其凹凸皺紋也愈多,相反地潮下帶的貝類其殼就愈光滑);或殼色高緯度區者為淡,以反射光線等。
3)機械性衝擊 為防止波浪的潮水漲退潮之間的區域稱為『潮間帶』。潮間帶是地球上海陸交界的地帶,受潮汐的影響,每天會有兩次被海水淹沒,也有兩次會暴露在空氣中。因此,生活在海邊潮間帶的各種生物,必須具備某些特殊的本領,去適應這種海陸遽變的環境,才能生生不息的繁衍下去。

資料來源:http://www.jhes.km.edu.tw/902005/contc/contc-3.htm

2014年4月19日 星期六

2014 04 18北寮遊憩區(吳淑莉039)

北寮遊憩區*

北寮奎壁山的「奎壁聯輝」是清朝澎湖舊八景之一,奎壁山下東側沿岸,與無人小島「赤嶼」之間,在退潮時會裸露出S形礫石步道,約300公尺長,近年成為遊客戲水生態旅遊的據點之一,但因發現水淹腳時回漲速度甚快,務必精算潮汐,縮短逗留時程,以免發生危險。奎壁山地名的由來:自海上眺望奎璧山海岸時,山壁走向極似一隻趴臥於海上的海龜,故稱此地為「龜鼈山」。之後改名的典故為,澎湖進士蔡廷蘭取諧音以「奎壁」入詩云「奎壁雙輝列宿聯」納入澎湖八景之ㄧ。奎壁意指天上奎宿與壁宿,奎壁聯輝象徵滿天星斗與海面上的點點漁火相互輝映,構成一幕天然美景。

玩家秘笈: 
·      每日退至乾潮前3個小時體驗海底步道較為北寮奎壁山的「奎壁聯輝」是清朝澎湖舊八景之一,奎北寮奎壁山的「奎壁聯輝」是清朝澎湖舊八景之一,奎壁山下東側沿岸,與無人小島「赤嶼」之間,在退潮時會裸露出S形礫石步道,約300公尺長,近年成為遊客戲水生態旅遊的據點之一,但因發現水淹腳時回漲速度甚快,務必精算潮汐,縮短逗留時程,以免發生危險。奎壁山地名的由來:自海上眺望奎璧山海岸時,山壁走向極似一隻趴臥於海上的海龜,故稱此地為「龜鼈山」。之後改名的典故為,澎湖進士蔡廷蘭取諧音以「奎壁」入詩云「奎壁雙輝列宿聯」納入澎湖八景之ㄧ。奎壁意指天上奎宿與壁宿,奎壁聯輝象徵滿天星斗與海面上的點點漁火相互輝映,構成一幕天然美景。
·      夏日可於5時天亮以前來到奎壁山等待日出勝景,若剛好遇到退潮,則可登赤嶼欣賞日出,最好由當地人帶領,以免發生危險。

·      夜晚可至奎壁山海域欣賞海上諸島與漁火在月色下點綴的澎湖東海夜色,或許可以對於「奎壁聯輝」這澎湖古八景有一番心領神會。
檔案下載
檔案名稱檔案格式檔案大小檔案下載

2014年4月18日 星期五

2014 04 18潮間帶生物(吳淑莉039)



藻類
不是維管束植物,所以沒有根、莖、葉、花和果實等構造。一般多細胞藻類可區分成綠藻、褐藻及紅藻,通常綠藻分佈在上潮帶,褐藻分佈於低潮線附近的礁石上,而紅藻則分佈於最低的地方。


刺胞動物
海葵/攝影陳麗淑
海葵:長長的觸手有刺細胞可以用來捕捉小動物。常出現在礁縫中或石頭下。如果你不小心碰到牠,可是會受傷的喔!
海葵/攝影陳麗淑
錢幣水母/攝影李紹群
錢幣水母:
以鈣質圓盤漂浮於水面,底下有許多白色花蟲,觸手淡藍色。夏季時常成群出現。
錢幣水母/何林泰
棘皮動物
海膽/攝影王筱雯
海膽:
用身上的刺和管足來運動,管足前端有強而有力的吸盤,可以吸住岩石,主要以海藻和有機碎屑為食物。
海膽/攝影王筱雯
陽燧足/攝影陳麗淑
陽燧足:有1個接近平圓形的中央體盤及5條長腕,俗稱「海蜈蚣」。想見牠的全貌可不容易,通常只能見到細細的腕足伸出礁縫中。
陽燧足/攝影陳麗淑
海參/攝影何林泰
海參
海參/攝影何林泰
石蓴/攝影陳麗淑
石蓴:
是一種綠藻,春天時是綠化潮間帶的最大功臣,但是夏天一來,怕熱的牠,馬上就被曬死變成白色了。
石蓴/攝影陳麗淑
馬尾藻/攝影李紹群
馬尾藻:
是一種褐藻,藻體可以達一公尺以上,是藻界的巨人。藉由一粒一粒的氣囊使藻體可以挺立在水中。
馬尾藻/攝影李紹群
珊瑚藻/攝影陳麗淑
珊瑚藻:
是一種紅藻,因為組織內含有碳酸鈣,所以藻體摸起來有點像蛋殼。是不怕浪花的小小英雄,通常生長在波浪沖擊明顯的地方。
珊瑚藻/攝影陳麗淑
資料來源:http://www.nmmst.gov.tw/chhtml/newslistdet/43/1/172/37

2014年4月12日 星期六

2014 04 11 踏浪活動介紹 (吳淑莉039)  

  • 介紹:
    所謂的踏浪就是利用退潮時裸露的大片潮間帶,到海中去尋找海生物且認識潮間帶生態的活動
    Enlarge
    所謂的踏浪就是利用退潮時裸露的大片潮間帶,到海中去尋找海生物且認識潮間帶生態的活動
    • 所謂的踏浪其實就是潮間帶活動,澎湖居民利用退潮後裸露出的廣闊潮間帶做為謀生的場所,從事撿拾螺貝、抓魚、抓螃蟹等等經濟活動,賺點外快。在以前這是澎湖許多家庭主要的經濟來源,現在即使是澎湖人本身,不少人也早已將潮間帶活動視為純粹運動、休閒的活動。
    • 潮間帶有著豐富的生態資源,包括各式海參、各種螺貝、螃蟹蝦魚、以及各類軟珊瑚跟硬珊瑚,以上都是澎湖潮間帶基本的生態內容,所以在澎湖從事潮間帶活動(就是遊客口中的踏浪),主要目的就是觀賞認識這些潮間帶活動。所以遊客是否選擇踏浪活動,請先瞭解自己對於海洋生物是否有認識的興趣,勿被「踏浪」這商業性的廣告詞彙所迷惑。
  • 歷史:
    • 澎湖地區潮間帶活動發展成觀光踏浪,可以追溯到1990年快樂公主號開闢的「古道新走」員貝至沙港踏浪活動,爾後幾年踏浪活動就如雨後春筍般展開,大倉、吉貝等多條路線紛紛開闢。澎湖的旅遊業者就是這樣,太多人只向錢看齊,有利益的地方就有美美的商業包裝活動。
    • 1990-1997年間過度氾濫的踏浪活動嚴重破壞澎湖潮間帶生態,許多珊瑚被遊客踩死,站長還親眼看過有遊客開著吉普車從城前一路碾過千百年的珊瑚礁直奔大倉島。面對遊客和業者缺乏保護珊瑚生態的意識,生態保育工作者終於介入向縣府施壓,縣府邀集業者規範踏浪路線,踏浪活動熱潮方歇。
  • 時間選擇:
    許多潮間帶生物是不可食用的,所以站友們勿隨意傷害捕撈這些海生物,讓它們回歸到海洋的生態體系中
    Enlarge
    許多潮間帶生物是不可食用的,所以站友們勿隨意傷害捕撈這些海生物,讓它們回歸到海洋的生態體系中
    • 踏浪必須在乾潮前後一個小時進行,且注意潮汐變化(參考澎湖潮汐表使用方法
    • 每月農曆初一、十五前後3日是潮差最大的日子,最適宜踏浪。
  • 裝備:
    • 帶寬邊遮陽帽
    • 穿著防水防滑的鞋子
    • 穿著長袖上衣防曬
    • 穿著短褲利於行動
    • 注意其他防曬事項(參考如何避免被曬傷)
    • 自備飲用水(海上沒有7-11)
  • 安全:
    • 參加有業者帶領的踏浪活動,嚴禁脫隊去自強活動
    • 由澎湖當地熟悉海域的人士帶領
    • 若於退潮時自行步下潮間帶玩耍,請務必於距離海岸50公尺內的區域活動,並勿踏入海水覆蓋無法見底的區域。
    • 漲潮速度非常地快,若發現潮水明顯上漲,請盡速回到岸邊,以免發生危險。
    • 各碼頭的出海航道皆有挖深,並在航道兩旁插上旗竿作為標誌。若站友到碼頭附近潮間帶踏浪,請記得別靠近這些旗竿,以免踩空掉入深水中。
  • 疼惜我們的島:
    • 澎湖海域的潮間帶大多布滿珊瑚跟各式海生物,其中尤其以珊瑚最為脆弱,站友們參加潮間帶活動時,請疼惜我們的島嶼,讓海資源留給後代子孫,對於珊瑚盡量以觀賞代替觸摸,更勿直接踩踏珊瑚,往往你的一腳就毀掉了萬年的珊瑚礁。對於其他無法食用的海生物,也盡量以觀賞代替把玩,除非是業者自行放養,或打算捕撈回去加菜的海生物。
    • 資料來源:http://www.9274666.com.tw/ph1/modules/ph_2/index.php?id=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