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頭

2014年4月22日 星期二

2014 04 23潮間帶生物的適應(吳淑莉039)

潮間帶的特性
潮水漲退潮之間的區域稱為『潮間帶』。潮間帶是地球上海陸交界的地帶,受潮汐的影響,每天會有兩次被海水淹沒,也有兩次會暴露在空氣中。因此,生活在海邊潮間帶的各種生物,必須具備某些特殊的本領,去適應這種海陸遽變的環境,才能生生不息的繁衍下去。
1)潮汐 某特定時間內,海平面呈周期性且可預測之漲落潮稱為潮汐。這是影響潮間帶生物最重要的因素。造成潮汐的原因相當複雜,包括太陽及月亮的引力,地球的地心引力或動力與地球自轉離心力的向量合力所造成,再加上各地海底地形及風力之不同而略有不同。聰明的人類似乎也發現......原來潮汐是月亮和地球玩的遊戲。 潮汐對海洋生物最大的影響,主要看退潮後生物暴露在空氣的時間長短,及當時氣溫的高低,或為一天的中午或半夜。此二因素不但可決定生物是否會脫水乾燥而死,也決定海洋生物可在水中攝食的時間長短。 一般而言,潮汐常有規律性,故許多沿岸生物在生理、生殖行為上都會有節律性的現象。
2)溫度 大洋之中的水溫相當穩定,而潮間帶地區水溫變化則十分劇烈,且常超過生物高溫容忍的範圍。有時雖不會馬上就死,但會使他們的體質變弱,更易受到其他因子的二次傷害。
3)波浪 影響海洋生物分為兩方面,一為機械式的衝擊或沖刷力,可剝離或沖走許多固生或棲身在潮間帶之生物,在沙石海岸甚至可改變其地形與生物分佈;其次為波浪可延伸潮間帶的範圍,使潮間帶之生物可分佈到更上緣的碎波以及增加溶氧。

4)鹽度 鹽度變化對生物的影響來自兩方面,一是低潮時下大雨,使潮間帶特別是潮池之海水遽降;其次是白天低潮時間,水份蒸發快而使潮池中之海水鹽度遽增。
潮間帶生物的適應
潮間帶的生物為了適應此區環境的遽變,牠們的身體組織也演變出一套生存之道,描述如下:
1)抗旱 可動性的動物防止離水時水份減少的最簡單方法就是躲入陰暗潮濕的洞穴、縫隙或是草叢中,牠們可以自行選擇最適和的小地方。 固生性的海藻則只有藉助身體組織的高耐旱性,等到下次潮水來時再迅速吸水復原。固生性之動物如藤壺,在低潮時緊閉殼來保住水份;海葵及水螅則會分泌黏液來防止水份散失;在泥沙地的潮間帶生物則多半鑽入地下的管穴中。
2)熱平衡 潮間帶生物在極熱和極冷的環境中也有行為和構造上的特殊適應,由於潮間帶的溫度變化多半接近生物的致死高溫而非致死低溫,所以生物體所發展的熱平衡機制常是為了抗熱而非抗寒。如貝殼上的凹凸皺紋可增加散熱之表面積(愈靠近潮上帶的貝殼其凹凸皺紋也愈多,相反地潮下帶的貝類其殼就愈光滑);或殼色高緯度區者為淡,以反射光線等。
3)機械性衝擊 為防止波浪的潮水漲退潮之間的區域稱為『潮間帶』。潮間帶是地球上海陸交界的地帶,受潮汐的影響,每天會有兩次被海水淹沒,也有兩次會暴露在空氣中。因此,生活在海邊潮間帶的各種生物,必須具備某些特殊的本領,去適應這種海陸遽變的環境,才能生生不息的繁衍下去。

資料來源:http://www.jhes.km.edu.tw/902005/contc/contc-3.htm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