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澎湖石滬的價值
林文鎮老師曾認為澎湖石滬具備有:早期經濟命脈、最早生態工法以及社區總體營造先河等三種價值。
1.「早期經濟命脈」:在機械動力船舶尚未發展的年代,澎湖這類資源匱乏的島嶼,沒有石滬等於沒有營生的資具,無法成家也無法立業。當時的石滬與田、厝同樣具備不動產的屬性,可以質借、抵押、買賣,甚至做為遺產分家的標的,也是嫁娶或是論交的衡量基準。這項特性一直到1960年以後,才慢慢改變。以1950年為例,當年澎湖全縣的漁獲,石滬產值就佔了77%,顯見當時石滬漁業的重要性。
2.「最早生態工法」:誠如前述,石滬的堆砌並未使用任何人工黏著劑,因此石滬並不會有人工製劑的汙染,且石材表面粗糙並留有間繫,因此成為附生貝殼類(例如石蚵、藤壺)與藻類的生長溫床,並因而增加結構的強度。由於有穩定的食物與孔隙,也變成為仔稚魚成長的最好場所。
3.「社區總體營造先河」:由於石滬的建構需要許多人力的整合,因此洪國雄老師曾指出,在石滬的建造與分工方面,可分成選定股東、選定滬位、石材取得、石材載運、施工時段、施工法則、石滬維修、祭拜石滬等八項,這些工作均需要石滬的擁有者共同承擔與分享,因此石滬常與宗族、宮廟、村莊甚或鄰里有密切的關係,並形成一種學習、傳承與自我管理的機制,為當時島嶼文化的一種特徵。
二、澎湖石滬的種類
澎湖的石滬因為地形、方向、潮流等因素的不同,其形狀也不盡相同,但主要可分成三種類型,分別為弧形石滬、單滬房石滬與雙滬房石滬。
1.「弧形石滬」:古稱「淺坪滬」,乃指沒有滬房的石滬,因其外形如弧,又稱為「畚箕滬」或「圓籠仔圈」,通常建於淺水區且大多離高潮線較近,所以吉貝人又稱之為「高滬」;
2.「單滬房石滬」:指的是有一個滬房的石滬,通常建於水位較深的地區,因而也有人稱之為「深滬」。
3.「雙滬房石滬」:則為有兩個滬房的石滬,又稱「雙聯滬」,吉貝、牛心灣及七美的雙滬房石滬於構造上又有所不同,有些滬房是一前一後,有些則是一左一右。依筆者研究團隊的調查,澎湖的石滬型態以弧形石滬所佔比例最高(約佔49%),其次為單滬房石滬(約佔32%),雙滬房石滬最少(僅有3%);尚有16%的石滬,因過度的毀損僅剩遺跡,已無法辨識其原來的型態。
林文鎮老師曾認為澎湖石滬具備有:早期經濟命脈、最早生態工法以及社區總體營造先河等三種價值。
1.「早期經濟命脈」:在機械動力船舶尚未發展的年代,澎湖這類資源匱乏的島嶼,沒有石滬等於沒有營生的資具,無法成家也無法立業。當時的石滬與田、厝同樣具備不動產的屬性,可以質借、抵押、買賣,甚至做為遺產分家的標的,也是嫁娶或是論交的衡量基準。這項特性一直到1960年以後,才慢慢改變。以1950年為例,當年澎湖全縣的漁獲,石滬產值就佔了77%,顯見當時石滬漁業的重要性。
2.「最早生態工法」:誠如前述,石滬的堆砌並未使用任何人工黏著劑,因此石滬並不會有人工製劑的汙染,且石材表面粗糙並留有間繫,因此成為附生貝殼類(例如石蚵、藤壺)與藻類的生長溫床,並因而增加結構的強度。由於有穩定的食物與孔隙,也變成為仔稚魚成長的最好場所。
3.「社區總體營造先河」:由於石滬的建構需要許多人力的整合,因此洪國雄老師曾指出,在石滬的建造與分工方面,可分成選定股東、選定滬位、石材取得、石材載運、施工時段、施工法則、石滬維修、祭拜石滬等八項,這些工作均需要石滬的擁有者共同承擔與分享,因此石滬常與宗族、宮廟、村莊甚或鄰里有密切的關係,並形成一種學習、傳承與自我管理的機制,為當時島嶼文化的一種特徵。
二、澎湖石滬的種類
澎湖的石滬因為地形、方向、潮流等因素的不同,其形狀也不盡相同,但主要可分成三種類型,分別為弧形石滬、單滬房石滬與雙滬房石滬。
1.「弧形石滬」:古稱「淺坪滬」,乃指沒有滬房的石滬,因其外形如弧,又稱為「畚箕滬」或「圓籠仔圈」,通常建於淺水區且大多離高潮線較近,所以吉貝人又稱之為「高滬」;
2.「單滬房石滬」:指的是有一個滬房的石滬,通常建於水位較深的地區,因而也有人稱之為「深滬」。
3.「雙滬房石滬」:則為有兩個滬房的石滬,又稱「雙聯滬」,吉貝、牛心灣及七美的雙滬房石滬於構造上又有所不同,有些滬房是一前一後,有些則是一左一右。依筆者研究團隊的調查,澎湖的石滬型態以弧形石滬所佔比例最高(約佔49%),其次為單滬房石滬(約佔32%),雙滬房石滬最少(僅有3%);尚有16%的石滬,因過度的毀損僅剩遺跡,已無法辨識其原來的型態。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