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頭

2014年3月21日 星期五

2014 03 21林孟潔:服貿協議的草率令人震驚(吳淑莉 039)

林孟潔:服貿協議的草率令人震驚──剛與馬總統會面的倫敦政經學院教授Christopher Hughes談話側記

到相2014-03-21 獨立評論@天下 作者:林孟潔
相關關鍵字: 兩岸服務貿易協議318學潮Christopher Hughes
林孟潔:服貿協議的草率令人震驚──剛與馬總統會面的倫敦政經學院教授Christopher Hughes談話側記
圖片來源:林孟潔
三月二十號禮拜四,倫敦時間上午十一點半,倫敦政治經濟學院國際關係系館Christopher Hughes教授的研究室裡,他手上拿著兩個禮拜前在台灣和馬英九總統的合照,照片裡他笑得有點窘,因為好像大家都不太願意跟總統握手,結果最後只好把他推向前去。
Christopher Hughes教授十分猶豫到底應不應該把這張照片上傳到個人網頁。他的研究興趣聚焦於中國外交政策、兩岸關係與國族認同,每年都會飛到東亞待一段時間做研究。禮拜四是他固定的OFFICE HOURS,本周正逢台灣服貿抗爭風波,作為研究兩岸關係、剛與馬總統會面的英國政治學者,他對此表達了觀察與想法。
 林孟潔:服貿協議的草率令人震驚──剛與馬總統會面的倫敦政經學院教授Christopher Hughes談話側記
以下為Christopher Hughes教授的談話側記:

去年夏天我受邀至台灣的政府部門討論服貿協議,為其草率感當震驚,因為許多涉及重要且敏感的部門並沒有經過審慎的調查與評估,政府並沒有更仔細的檢視這個協議一旦通過所帶來經濟上隱含的意義和後果。

這讓我想起了ECFA。台灣的問題其實並不完全如政府所說的是在經濟上,而是馬政府從以前到現在所指稱的,如果不簽經濟協定,台灣就會落後南韓,這並不是全部的事實。馬政府從未真正提出一個對策和足以服人的論點來說服人民。

這些如果不簽就會導致失去競爭力的說法,其實只是讓政府找到藉口轉移注意力,不去正視問題的核心──台灣真正的問題是在國內的產業結構與財經部門並沒有很好的運作,亦缺乏對研發與創新部門的投資。當台灣的企業在過去很輕易的就得以登陸使用他們廉價的勞工和土地等,那長期下來其實並不太可能提供台灣自身產業創新的誘因,台灣正逐漸失去在科技和創新產業上所掌握的技術。其實台灣並不是沒有優勢,只是政府應該正視並對國內產業結構與整體環境進行調整,提出實際應對的政策。

2014 03 28認識潮間帶 (吳淑莉 039)

潮間帶的定義
潮間帶是指地球上海陸交界的地帶,是高低潮線間的海域;一般可依底質的不同,將澎湖的潮間帶分為沙灘、泥灘、岩礁、礫石、珊瑚淺坪、混合型底質等類型的潮間帶。另在潮間帶上方,海浪飛沫可以到達的海岸稱為潮上帶或飛沫帶;而在潮朝間帶下方向海延伸約30公尺的地帶,稱為亞潮帶或潮下帶。潮間帶依距海的遠近通常還可以分為高潮帶、中潮帶、低潮帶。
潮間帶的環境特性
澎湖潮間帶每天受到不同程度潮汐的漲退、波浪的沖刷或暴露在空氣中,形成週期性乾、濕環境的轉換,所以居住在這兒的生物必需適應一天當中不同的濕度、溫度、體內水分的平衡和鹽度等的變化。
潮間帶生物適應逆境的方法
1.海浪沖擊
潮間帶生物為避免被海浪沖走,有的具有特殊的構造,如固著器、吸盤等將身體固著在基質上,如籐壺、牡蠣貝類等。移動性的生物則多採取習性上的適應,如螃蟹多躲入岩石縫隙中、玉黍螺移居到較高的位置、海膽躲入自己挖的洞中。
2.水分喪失
由於潮汐高低的變化,潮間帶生物在一天中必須能夠忍受一段時間是非常乾燥的狀況。生長在高潮帶的藻類,能忍受60-90%的水分喪失,此時植物變的乾而易碎,但潮水來時,又恢復鮮嫩多汁。移動性的動物通常躲到岩石下或藏在海藻中來減少水分的散失。如藤壺緊閉蓋口,海螺則以口蓋住殼口。
3.溫度變化
低潮時在太陽照耀下,暴露於空氣中的地方溫度會急遽上升,潮池中的水溫因無法與大海充分交換甚至可能到達30~40℃以上。潮間帶的生物為避免體溫驟變,則發展出夜行性,或以減少與基質的接觸面的方法減少吸收熱量,也有生物身體外面增加刻紋、淡色、發散水氣來散熱。
4.鹽度變動

潮間帶鹽度的改變,與天氣的關係密切,大雨會使退潮後的潮間帶鹽度降低很多,夏天的高蒸發量會使潮間帶的鹽度提高。大多數的潮間帶生物對於鹽分的變化缺乏有效的適應方法,掘穴而居或緊閉外殼是較有效的方法。
澎湖潮間帶常見的生物
1.礁岩礫石區
礁岩區的生物其抗旱性、附著力相當強。常見的生物有:礁膜、紫菜、藤壺、螺類、牡蠣等;礫石區的生物則較單調。                                                                    


 2.潮池集水區

潮池的面積、深淺不一,一般愈接近低潮線其生物相愈豐富,生機愈旺盛。常見的生物有:石蓴、寄居蟹、短槳蟹、、海膽、螺類、稚魚、鰕虎、蛇尾等。

3.泥沙交混區
一般而言,沙岸的生存環境是較差的。常見的生物有:線葉二藥藻、卵葉鹽藻、槍蝦、海筆、環節動物、海星、沙蟹、鱟、二枚貝、蟹守螺、海蜷、適應沙地環境生活的魚類。


4.珊瑚淺坪區
珊瑚是澎湖海域最重要的生物資源,孕育了魚、蝦、貝、蟹等眾多生物,是澎湖海洋生態的最大特色。珊瑚淺坪區所出現的生物數量眾多,常見的生物有:珊瑚、章魚、大指蝦蛄、光手滑面蟹、紅鬍魁蛤、黑石蟶、澎湖裸胸鯙、石斑等。